中新社浙江湖州12月4日电 中国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4日表示,2022年中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5年前下降18.9%。
当天,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举行,本届论坛以“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交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王广华出席论坛时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围绕“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国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近435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60万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在推动节约集约方面,王广华表示,中国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2022年中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5年前下降18.9%。严格管控围填海,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制定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完)
中新社广州12月4日电 (记者 郭军)第十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分论坛——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论坛4日在广州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建言,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打造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
迟福林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东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关键是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海南自贸港需要以“两个总部基地”(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总部基地和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建设为抓手,做好自贸港政策制度与RCEP的叠加,集成为面向东盟的更加开放的政策体系,使海南自贸港在中国与东盟的市场联通、产业融合、规则衔接、要素配置中发挥枢纽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依托广东产业基础,以及港澳在金融、贸易、商务与航运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相关产业链向东盟区域延伸。
迟福林建议,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要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与东盟自由贸易的合力。要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地缘优势与增值货物免关税政策等开放优势,充分利用广东9市产业优势与港澳的国际化网络,共同开展对东盟的经贸合作交流,逐步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分工体系和经贸合作秩序。海南要发挥其自由贸易开放政策优势,在联动发展中助力广东企业扩大在东盟的布局,从而拓展广东对外投资贸易发展空间。
他还建议,两地可推进农业、海洋资源等领域的产业联动发展,探索形成“海南总部+珠三角基地”的联动发展模式,合作开展面向东盟的投资布局。此外,加快建设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尽快打通琼州海峡两岸经济联通的堵点,实现广东与海南资源要素联结、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突破。(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