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12月4日电 (张雪盈)以“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轨博会”)将于12月7日至10日在湖南株洲举办,包括卡特彼勒、康宁、西屋、巴斯夫等国际行业巨头在内的600余家国内外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机构等将亮相。
中车株洲电机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生产组装氢能源智轨电车。 张雪盈 摄
随着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变革的持续深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中国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持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构建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产品谱系,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与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湖南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展会,轨博会自2019年便长期落户湖南,成为湖南立足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的一个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力量,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中车株洲研究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 张雪盈 摄
本届博览会展期三天,完成展览面积5.4万平方米,共设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湖南省轨道交通成果示范及未来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运营维护及设计咨询5大主题展览。国际行业巨头与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通号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尽锐参展,轨道交通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300余家企业带“新”参展,全馆特装展位面积达78%。
展会期间,还精心策划了“1+4+6”项活动,即1场开幕式暨世界轨道交通湘江论坛、4场平行论坛和6场配套活动,将邀请国内外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1200余名重要嘉宾参展参会,预计观众约6万人次。
此外,线上展暨贸易对接会将于12月6日开幕,持续到明年6月结束。其间,参展企业将通过在线展览展示、在线直播、会议论坛、新品发布、商贸预约、云接洽、商机溯源等方式,以平台精准引流对接国外客商,做到线上线下双向赋能,促成贸易成交。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会上,湖南省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杨爱云介绍,本届轨博会国际化程度较前两届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国际展商比例高与会议论坛活动外方代表参与度高。据了解,本届轨博会国际参展企业达65家,占比近20%,涵盖9个国家和地区,来自美国、德国的企业占外方参展商总数的70%。
湖南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主要以株洲为核心,是中国首个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据了解,株洲目前链上聚集上下游企业近400家,本地配套率达85%以上,今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规模可突破1600亿元,是当前中国该领域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生态最完善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完)
中新网抚州12月4日电 (熊锦阳 郭昊)“如果换作是我生病了,她也会这样照顾我。”刘泰珍握着妻子的手,深情地望着妻子。“有她在,这是个家,受累我也愿意。”什么是家?年近古稀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山头村村民刘泰珍用担当和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山头村,说起刘泰珍,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因为他忠厚朴实的为人,更是他对植物人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么多年了,把妻子照顾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一个男人,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植物人妻子更是没得说。”
刘泰珍紧紧地握住“植物人”妻子的手。 临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刘泰珍的家庭和村里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日子虽平淡,但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对69岁的刘泰珍来说,本该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年纪,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按下了“暂停键”。
“我还记得,那天早上我和妻子、大儿子在照看蜂箱。晚上6点左右,我跟妻子吃完晚饭出门散步,回家洗漱时妻子突然瘫倒在地,我立刻和儿子一起将她送往医院。”刘泰珍说,随着病情恶化,妻子先后多次失去意识,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却因脑出血而变成“植物人”。“从此我就成了‘家庭煮夫’,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给妻子擦洗、翻身、按摩、喂饭……一晃眼都过去5年了。”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照顾妻子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责任、义务。”刘泰珍一个人扛下了家庭的重担。
在刘泰珍的家,屋外晾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家中虽然家具陈旧简单,但却干净整洁。刘泰珍说,虽然妻子不能动,也没有知觉,但是她非常爱干净。每天,刘泰珍都要给妻子洗脸,隔几天给妻子擦洗一遍身子,虽然卧床几年,但是刘泰珍的妻子身上非常干净,屋里也没有异味。“我听人家说,不翻身容易长褥疮,所以我每隔3小时就会帮她翻一次身,活动一下身体,晚上我也会定好闹钟,不让自己忘记。”刘泰珍指着手机上的定时提醒说道。
照顾病人,护理最为关键,几年下来,刘泰珍也有了自己的“经验”。“其实,她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每天‘吃饭’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能早也不能晚。”刘泰珍说,由于妻子没有知觉,吃饭需要鼻饲,他会变着花样地把各种营养食材打碎了喂给妻子,“每餐我会将大米、瘦肉、蛋、马铃薯、青菜等食物煮熟后打成糊状,按照固定时间点将食物通过插在鼻孔口的食管注射进妻子的胃里。另外,还要把药物配成液体,用相同的方式送进妻子的胃里。”
“她的饮食必须掌握好咸淡和凉热。”每次打碎好食物后,刘泰珍总是先尝一下,觉得合适了再喂给妻子,“这个活,必须是我亲自弄,因为我了解她的饭量和饮食习惯。有时孩子们想帮忙,我总是不放心。”
刘泰珍正在为妻子按摩手部。临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妻子生病这几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多亏政府给了我不少帮助。”刘泰珍充满感激地说,“孩子们也非常孝顺,一有空就回来,帮着照顾母亲,加上当地政府的帮扶,日子好过了很多。”
刘泰珍说,虽然医生告诉他,妻子现在没有思维,听不见外界的声音,眼睛睁开感受到的也可能只是微弱的光亮,但他总觉得妻子能够听得到自己的话语。因此,他每天除了照顾妻子的吃喝拉撒,还一直坚持跟她讲话,分享身边的各种新鲜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泰珍偶尔也会感叹身体乏力,但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阳光的笑容,从他身上看不出任何消沉的情绪。“我现在也不指望她能够醒来,但是只要她还在,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我们是夫妻,我有这个责任,我也不会放弃她。”刘泰珍笑着说。(完)